軋輥堆焊
作者:admin 發布時間: 2021-06-15 563 次瀏覽
堆焊軋輥,surfacing roll,是指在韌性較好的輥芯上用各種堆焊方法制造或修復軋輥。
它是復合軋輥的生產手段之一,同時可以多次堆焊使其重復利用,是延長軋輥壽命,提高軋機作業率和軋制產品質量的有力措施。
軋輥的可焊性取決于它的材質。C≤0.8%的軋輥最容易堆焊;0.8%
埋弧自動堆焊 軋輥的埋弧自動焊是應用較普遍的方法,分為絲極埋弧焊和帶極埋弧焊兩大類;絲極埋弧焊又有實芯焊絲和藥芯焊絲之分。盡管形式繁多,但堆焊工藝是大體相同的。
焊前輥芯加工 根據圖紙尺寸將輥芯直徑車小15~20mm,以保證堆焊后的軋輥工作表面處于堆焊的第三層以上。舊輥的修復應以車盡裂紋為止。如果軋輥經多次堆焊,則應用超聲波探傷儀檢查隱藏在內部的裂紋。焊前裂紋不消除干凈可能造成軋輥在使用中過早斷裂。
預熱溫度和層間溫度 由于堆焊層的含碳量及合金元素比較高,軋輥的殘余應力比較大,為了減慢堆焊金屬的冷卻速度及減少熱應力,預熱是防止堆焊層產生裂紋的最有效的措施。預熱溫度主要根據堆焊金屬的碳及合金元素含量確定。為了消除堆焊表面的硬度不均勻性,預熱溫度應在材料的Ms點以上。在預熱溫度下的保溫時間應以保證輥面溫度與芯部溫度平衡為準,可根據堆焊輥的成分及尺寸而定,經驗的作法是直徑每25mm保溫1/4~1/2h。預熱時的升溫速度應嚴格控制,避免表面與芯部溫差應力過大。在堆焊過程中應始終保持層間溫度不低于預熱溫度30~50℃。中間因故停焊時必須繼續加熱使其緩冷。
堆焊過渡層 在埋弧焊、氣體保護焊和等離子堆焊中,為了成分和工藝的需要有時在堆焊表面工作層之前堆焊過渡層即打底層。過渡層材料的含碳量通常要比表面層低些,堆焊電流應小些,使輥芯熔深保持最小。
堆焊規范 直接影響堆焊效果的因素之一。規范包括電源極性、堆焊電流、電弧電壓、機頭縱向移動速度、軋輥旋轉線速度、焊絲伸出長度和導前量、焊絲傾斜角、預熱及層間溫度、焊后熱處理制度等。好的堆焊規范應保證電弧燃燒穩定,焊道成形良好,焊絲和焊劑以及電能的消耗最小,生產效率高。
軋輥焊后處理 對質量小或堆焊量少而不需要消除應力處理的軋輥,焊后應立即放入裝有石灰或石棉灰等的緩冷坑內,上面用絕熱材料覆蓋。對于大型軋輥,焊后應立即裝入爐中進行消除應力處理,最低的處理溫度為450℃,通常為500~650℃。溫度越高,消除應力效果越好,但隨之往往引起堆焊層硬度的降低。要選擇最合理的處理制度,使之既保證堆焊層的硬度要求,又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內應力。在熱處理溫度下的保溫時間取決于軋輥的直徑,推薦按每25mm直徑保溫1h。
堆焊材料 埋弧焊常用的堆焊材料有實芯焊絲、藥芯焊絲和焊帶。選擇堆焊材料要考慮的因素是復雜的,各類軋輥的工作條件相差很大,除表面硬度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之外,還應考慮耐磨性、耐蝕性、抗沖擊、抗剝落、抗回火、抗熱疲勞和加工性等性能。每種軋輥在其工況條件下往往要求多方面的性能,只有經過仔細分析,找出其主要失效形式,兼顧其他性能,才是正確選材的依據。